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正文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
2020-07-21 16:5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具备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工程实践操作和工程设计初步能力,能从事油气储运、城市燃气输配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管理及油气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锻炼,毕业生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或工程设计岗位的技术骨干,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具备从事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建设、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能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2.具有综合运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在一个生产企业或设计院所中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4.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紧跟油气储运工程的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5.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油气储运专业实际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复杂油气储运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艺流程或系统(单元),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环境等因素,体现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油气储运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制定研究方案、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油气储运工程实际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评价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油气储运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油气储运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油气储运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10.沟通:能够就油气储运工程实践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油气储运工程实践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油气储运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达成矩阵(附件1

四、主干学科

油气储运工程。

五、专业核心课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核心课模块由油气集输、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储运安全技术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储运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等8门课程所组成,共计25学分,400学时。

1.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

该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先修课程是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泵与压缩机等,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油库设计与管理等,主要介绍输油管道的基本概念,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长距离输送工艺的设计计算与运行管理以及成品油顺序输送过程等,以及长距离输油管道工艺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程序,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输油管道规划、设计、投产与运行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2.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

该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与天然气集输、液化天然气技术、城市燃气输配等课程形成了上下游一体的天然气储运课程体系,先修课程是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泵与压缩机等,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城市燃气输配等,主要包括输气管道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天然气物性、天然气净化、输气管网水力与热力计算、输气站、压缩机站与管路的联合工作、天然气储存与调峰等内容,为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天然气储运的基本知识打好基础。

3.油气储运安全技术与管理

该课程主要介绍油气储运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帮助学生熟悉油库(输气站)、加油(气)站的主要安全设施,为学生学习油库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通过了解油库(输气站)、加油(气)站 “收、储、发”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掌握消防器材的配置、使用方法,掌握事故调查、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及时发现油库、加油(气)站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确保油库、加油(气)站在安全条件下运行。

4.油气集输

该课程是油气储运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先修课程是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泵与压缩机等,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城市燃气输配等。该课程通过学习油田中的油气集输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解决油田地面工程中的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掌握油气集输系统设计以及生产管理的科学方法。

5.油库设计与管理

该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先修课程是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泵与压缩机等。主要学习油库的类型和特点,储油和储油设施、油品输送设备和油品加热及保温设备的基本结构、使用特点及应用,油品的装卸作业设施的基本结构及特点,油库工艺系统设计方法,油品的蒸发损耗及降损措施,加油站工艺与设备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油库设计、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6. 储运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油气储运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石油库工艺设备安装与验收、石油库建(构)筑物施工建设、长输管道线路基本施工工艺、管道穿跨越工程、长输泵站施工技术和加油站设备安装与验收等。培养学生具有油气储运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7. 城市燃气输配

该课程主要学习燃气的分类与性质、燃气需用量及供需平衡计算方法、城市燃气管网系统分类方法。掌握燃气的压力调节及计量方法。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的能力,使燃气供应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的要求,以保证居民和工业企业正常的用气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城市燃气管网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8.测量仪表与自动化

该课程主要学习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油气储运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组成;掌握自动化生产的基础理论,提出合理的自动化生产方案,在生产管理与调度中,能正确使用或选用常用仪表;在出现生产事故或技术问题时,能正确做出选择和判断,及时予以排除。培养学生具有油气储运自动化系统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六、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共计55学分,其中非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类课程15.5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39.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最低学分占最低毕业总学分比例为30.56%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

各类课程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电工电子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油库设计与管理实验、测量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储运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实验、油气储运工程综合实验等;

上机:工程图学实践B和计算机软件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等上机;

课程设计: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和城市燃气输配课程设计等;

技能训练:工程训练、油罐检定等;

各类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设备检修安装实习及毕业实习等。

七、学分结构比例

课程分类

必修课

选修课


合计

通识教育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集中实践环节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

开放拓展课

专业选修课

跨学科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

学分数

41

47.5

25

39.5

153

8

15

2

2

27

180

占总学分%

22.78

26.39

13.89

21.94

85

4.44

8.33

1.11

1.11

15

100

※通识教育选修课修读要求:

2018-2020级: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其中“人类文明与国际视野(A)”“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B)”“经典传承与实用人文(C)”“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D)”类课程至少4学分,“海洋强国与伟大复兴(H)”类课程至少2学分,“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I)”类课程至少2学分;其中网络在线学习课程不少于2学分。

2021级: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其中“人类文明与国际视野”“经典传承与实用人文”“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类课程至少2学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至少2学分,“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类课程至少2学分;其中网络在线学习课程不少于2学分。

与工程认证对应各模块学分构成比例:

序号

专业认证标准

课程类别

通用标准要求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小计

1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15%

29.5


16.38


16.38

2

工程及专业相关

工程基础类


14.5


8.06


8.06

专业基础类


6

9

3.33

5

3.33

专业类


34

7

18.89

3.89

22.78

小计

>30%

54.5

16

30.28

8.89

39.17

3

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

>20%

39.5


21.94


21.94

4

人文社会科学类

>15%

37.5

3

20.83

1.67

22.5

累计


161

19

89.44

10.56

100

八、学制、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学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学分要求:课内总学分≥180,德育学分≥4,创新创业实践学分≥4。

九、教学进程表(附件2

十、实践类课程表(附件3

十一、课程拓扑图(附件4

十二、其他说明: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说明。

十三、辅修专业培养方案(附件5


关闭窗口